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山清水秀的魅力家园

2018-02-06 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

  凉山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海拔5958米(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海拔305米(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由于相对高差达5653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穿越境内1200余公里,既是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点难点区,也是全省森林、湿地、物种和自然景观资源富集区。

如梦如幻的昭觉谷克德湿地。 白约呷 摄

  小故事

  凉山茶岭的美好生活

  2017年冬,凉山州宁南县茶岭村。在茶林和杉树的清香“沐浴”、冬日暖阳“抚摸”中,卫生院医生张元和在与康复的病人亲切交谈。他的妻子站在庭院,一会儿亲亲1岁多的儿子,一会儿含笑盯着她的丈夫。她叫孟古娜,来自塞拉利昂。

  那年,张元和到孟古娜的家乡参加医疗援助,认识了她。孟古娜跟他来到茶岭,嫁给他,不走了。孟古娜说,这里那么美、那么舒畅、那么幸福。

  孟古娜说得没错。幸福乡的茶岭村,山上种杉树、山腰种核桃板栗和茶树、山脚下种桑树,四季如春、风景如画。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是凉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典型村。

  听听村民的幸福民谣:路在林中嘞、家在园中;钱在山中嘞、乐在其中……

  大贡献

  凉山林业的历史回声

  凉山,林业资源丰富。丰富的林业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4年5月,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中央提出“三线建设”,计划中攀西地区有攀钢建设、成昆铁路建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西昌青山机场建设等。这些国家战略性重大建设需要丰富优质的林业资源。

  据统计,仅1965年上半年,凉山就为“三线建设”提供原木7066立方米、杂木13万根、竹子13万斤。下半年又提供木杠166万根、扁担11万根、锄把22万根、抬杠2.4万根、箭竹500万斤;1966年一年就提供引火柴4378万斤、木炭13.45万斤。

  凉山提供了成昆铁路三分之一以上的枕木原料。那些年,从越西普雄到美姑柳洪,到处是支援国家大建设的运输车辆。

  国家建设取得了改天换地的成就。今天喜看莽莽苍苍的凉山森林,依然自豪地吟唱着历史的回声,始终虔诚地交响着绿色的梦想。

  飞播林

  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

  共和国百业正兴的时刻,党和政府就关注着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早从1958年开始,国家投资1409万元,耗时8年在西昌东西河地区实施飞机播种造林66.5万亩,涉及西昌、喜德、昭觉两县一市。功效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西昌城区生态环境,担负着保护西昌市人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及邛海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这是国家给凉山最美的生态建设、给西昌最好的绿色屏障。

  由于飞播林在西昌周边山上的生根扎营发展,曾经的恐怖灾害已随风远去:从1893年至1949年的56年间,流经西昌市的东西河发生洪水、泥石流灾害58次,冲毁农田4万多亩,死亡2400多人。而今,则是绿水青山伴着安康人家。

  是的,国内的友、国外的客,人人向往西昌的山水阳光,“泸峰春晓”、“邛池夜月”、“碧浪朝阳”已是芳名远播,而国家湿地公园——占西昌城一半的邛海湿地更是游人如织……这一切正是因为有了凉山人民百倍珍惜、精心养护的东西河飞播林。

  这是中国最大的飞播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

  大绿化

  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凉山人始终有着林业的情结、绿色的家园、绿色的梦想。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共和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后,凉山的义务植树就蓬勃开展。

  1990年9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检查植树造林情况,凉山造林成活率达77%,居全省第一位。

  特别是1998年以来,凉山大力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水电、矿冶、绿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保持了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凉山根据实际情况,每年7月开展“雨季义务大植树”活动。也就是说凉山每年开展春、夏两季义务植树。

  2014年4月,州委、州政府专门通报表扬2013年全州雨季植树造林大会战先进县市:一等奖:盐源县;二等奖:会理县;三等奖:冕宁县、德昌县、宁南县。义务植树在凉山出现了你追我赶、你良我好、如火如荼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化凉山人人热心、全州行动,成就巨大。

  ——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至2016年,累计实施人工造林62.46万亩,封山育林29.4万亩;实施中幼龄林抚育140.21万亩,低效林改造159.67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27.15万亩。

  全州林地保有量5980.95万亩,森林面积达到4087.65万亩,森林蓄积量3.3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1%。

  ——绿色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至2016年,实施重点道路绿化2251公里,纵贯全州的绿色长廊不断延伸,成为连接城市乡村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城镇新村绿化成效明显。至2016年,实施邛海周边重点生态功能区造林1938亩;新农村绿化和大小凉山彝家新寨绿化114834户。

  ——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至2016年,西昌邛海恢复湿地2万亩,邛海水域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1平方公里。成功创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四川大凉山谷克德省级湿地公园,凉北林业局纳龙河、德昌姑姑山、德昌黑龙海子、西昌泸山、昭觉松涛和冕宁灵山等六个省级森林公园,试点建设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到2016年,建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29个,境内湿地、野生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和湿地生态功能显著增强。至2016年,全州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4.9万亩,森林、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公众绿化生态意识逐步增强。至2016年,义务植树累计10162万株,参加人数1145万人次。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1个,省级绿化模范县1个,省级绿化模范单位15个,绿化示范村16个。

  2017年,德昌县永郞镇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省级森林小镇。宁南县成功入选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1300万亩“核桃1+X”生态产业,使全州的荒山、荒坡得到全部绿化,同时让坡度在25°以上、又未能实现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退耕后老百姓不仅不减收,反而可增收。

  为进一步深入持久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思想,2016年8月,中共凉山州委作出《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的决定》。11月,州政府审议通过《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方案》,要求“集中实施可利用宜林地造林绿化、生态脆弱区治理、水系绿化、道路绿化、城乡绿化、草原生态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行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

  从州委书记、州长到在校学生,从驻军官兵到乡村干部,从机关职工到各界群众,人人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

  2017年7月7日,全州统一实施的大规模绿化凉山活动,在各地热火朝天的开展。宁南县全年计划完成雨季义务植树200万株,实现绿化造林100亩;昭觉县开展以“打造林业生态产业,助力精准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雨季义务植树活动,栽种雪松树苗2200余株,植树造林30亩;盐源县在棉桠乡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68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种植华山松15600余株,覆盖面积210余亩;美姑县近千人参加活动,共植树3.5万株,造林面积300亩;越西县75个单位约2000人参加植树活动,共栽植约10000株银杏树苗;雷波县500人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下核桃树苗2000株……全州共有86.7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630万株。全州共完成营造林309.76万亩,同比增长13%。

  今天的凉山,植树造林深入人们的骨髓。从沟边地角的树子,到公路两旁的林荫;从彝家新寨的绿化,到森林城市的美化;从庭前屋后的经济林木,到连片连山的“绿色银行”……6万多平方公里的凉山版图,“绿色”蓬勃延伸、有序相接,弥漫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凉山大地,绿水青山,红日蓝天。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州国土绿化覆盖率达80%,森林覆盖率达49%,林木覆盖率达70%,林地保有量达6112万亩,森林蓄积达3.3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基本草原面积不少于2014万亩,市、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

  绿色凉山将是凉山人民美好生活的美丽保障、长江上游牢不可破的生态屏障。

  大产业

  绿色发展的凉山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确立“生态立州、产业强州”战略,打造闻名全国的优质核桃基地、青花椒基地、油橄榄基地……生态、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富民强州稳步推进。

  会理县魏家湾村,截至2017年,核桃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达20户,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

  会东县大力发展华山松,种植面积和松子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四川华山松之乡”。2017年产松子600万斤,林农现金收入1.1亿元,产区户均收入5600元。

  盐源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面积达15万亩,总产量6500万公斤。苹果成为富民富县产业,盐源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商品基地。

  雷波大力发展脐橙产业,雷波脐橙1995年拿下全国农博会金奖,一举成为同类水果中的“明星产品”,价格也一路上涨,成为国内价格最高的脐橙品种之一。脐橙富了雷波人。

  金阳被誉为“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中国青花椒之都”。2017年,82万多亩青花椒中有41万亩挂果,青花椒产量达6800吨,产值8.9亿元。青花椒富了金阳县——

  在决胜全面脱贫的历史阶段,凉山出台落实《2016—2018年全州林业产业扶贫攻坚核桃“1+X”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新建核桃基地800万亩、青(红)花椒基地100万亩、油橄榄基地5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杨树、桤木、华山松)200万亩、其他经济林果(茶、桑、果、油用牡丹)基地150万亩,合计1300万亩。力争用5-10年时间,贫困人口人均种植核桃50株(花椒80株)或其它果木2亩以上,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5000元,坚决打赢林业脱贫开发攻坚战。

  凉山科学规划、精准落实,走出绿色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有力的组织保障。州、县(市)成立“1+X”生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任务的落实、统筹项目资金整合,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建立第三方考核机制。州级每年对年度计划任务完成(基地面积、成活率、种植质量等)情况,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核查机构进行核查。其结果作为州委、州政府对县(市)、部门的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并作为干部考察内容。

  可靠的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大凉山集中连片贫困区、乌蒙山片区、安宁河谷地区产业扶贫资金支持;采用“专项+”形式整合项目资金;设立州、县(市)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州级风险补偿基金金融融资。州政府每年用大小凉山产业扶贫资金1亿元,按1:5的比例进行州级风险补偿基金金融融资5亿元。州级国有资本同时进入“1+X”生态产业支持发展,各县(市)也可利用州级风险补偿基金和国有资本采取金融融资的方式,筹集生态产业发展资金;组建“1+X”生态产业发展实体公司,负责金融融资承贷、使用、管理和偿还。

  先进的科技保障。2015年,凉山州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达成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凉山州林业事业发展为前提,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森林保护等方面,就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集成、新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培训及科技咨询、专家服务等进行紧密合作。这些项目的有序启动,为凉山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产业的深度开发储备了技术能力和优良资源供给能力。

  过硬的人才保障。按照《脱贫攻坚“123”林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要求,从2016年起,全州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训10000名基层技术人才、委托培养200名林业技术大专毕业生、定向培养300名现代林业技术中专毕业生(套读四川农业大学现代林业技术成教大专)。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林业建设技术骨干人才队伍。

  创新的机制保障。会东县安乐村以股份制形式,采取合作社出资金出技术、农户以土地或荒山入股分成的方式,合作发展以核桃为主体的循环生态产业。目前,已建成核心综合示范区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种植核桃2万余亩,这一会东核桃界的大“榜样”,成了农户致富的摇钱林。

  全州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发展林业产业。

  成功申报会东县山松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冕宁县金口袋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盐源县干海乡马场村五组程玉贵核桃种植家庭林场和宁南县兴荣核桃种植家庭农场为省级示范场。成功举行中国——以色列油橄榄国际合作中心落户凉山签约暨挂牌仪式。

  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州林下经济实施面积185万亩,产值12919.9万元,涉及农户数23245户;大力培育产业强县,已培育2个省级林业产业强县,正在培育2个省级林业产业强县,正在创建2个州级核桃产业强县、10个州级核桃产业大县,3个州级核桃产业发展县。

  宽阔的市场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切实提高林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着力改善产品终端形态,拉长加宽产业链,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大凉山林产品牌打造,逐步做大做强大凉山优质核桃、金阳青花椒、越西贡椒、西昌油橄榄、森林食品和森林药材六大品牌;加强市场建设,健全流通体系,形成以州级区域交易市场为中心,农贸市场、商业网点为补充的流通网络,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电子网络交易平台,以产品的快速有效流通带动整个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17年,全州“1+X”林业生态产业基地计划任务为470万亩,实际完成493.61万亩。其中核桃基地完成358.36万亩,青红花椒基地完成83.72万亩,华山松基地完成38.87万亩,油橄榄基地完成3.83万亩,其他经果林基地完成8.83万亩。覆盖贫困村1666个,涉及贫困户112599户,涉及贫困人口468068人。全州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增加18.7亿元,达到133.7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增加66元,达到1758元。

  到2020年,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的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林业产业在大规模绿化凉山的同时,为凉山经济发展、脱贫奔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大旅游

  生态经济的美妙升华

  “全州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356万人次以上,实现生态旅游总收入19亿元以上。”这还是两年前报道的数字。

  “10月8日,记者从凉山州假日办获悉,据不完全统计,全州12个旅游重点县(市)在‘国庆’‘州庆’8天节假日期间,共计接待游客226.5万人次,同比增长9.56%,实现旅游总收入10.24亿元,同比增长11.18%。”这是去年国庆期间“四川在线”的报道。

  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约4366.8万人次,同比增长6%,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9%。

  凉山筑就良好生态,再加上神奇的天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得天独厚。

  邛海泸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螺髻山国家4A级景区、泸沽湖国家4A级景区、灵山国家4A级景区、会理古城国家4A级景区、安哈彝寨仙人洞国家4A级景区、越西文昌故里国家4A级景区,无不享誉中外,令人神往,游者如云。

  州委书记林书成说:“凉山州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发展生态旅游是凉山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凉山把旅游定位为兴州首位产业。

  凉山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着力解决“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却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问题。

  构建“大西昌”国际度假旅游圈,创建旅游创新发展先导区和国际化度假旅游发展示范区,把960平方公里的安宁河谷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走廊;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峡谷1000公里高峡平湖观光休闲旅游经济带,带动全州旅游产业快速整体推进。

  以提升彝族火把节世界影响力、推进溪洛渡景区开发为主题,打造东部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旅游区;以泸沽湖摩梭家园文化体验、木里洛克九百里生态旅游线路探险为主题,打造西部香格里拉国际人文生态旅游区;以会理古城休闲度假、乌东德——白鹤滩高峡平湖金沙画廊为主题,打造南部攀西大裂谷生态休闲旅游区;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彝海、灵山、越西文昌故里等景区提升为主题,打造北部人文生态体验旅游区,形成全域联动、整体提升、加速跨越的发展态势。

  如情似梦的旅游线路和风情景物展示,全域旅游将是推动凉山全面发展的朝阳产业、全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绿色凉山,不仅是人们旅游的向往、也是人们康养的胜地。

  2017年12月14日,中国·四川第三届森林康养(冬季)年会,在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正式吹响了凉山发展康养产业的号角,进一步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州已有10个基地入选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命名1个省级森林小镇和34个省级森林人家。

  凉山规划提出了安宁河森林康养带、南亚热带度假疗养森林康养区、盐源木里运动健身森林康养片、大小凉山休闲体验森林康养片的“一带一区两片”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六大森林康养产业基础体系建设,实施六大重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工程,力争2025年前培育森林康养林100万亩,建成森林康养基地50个、森林康养小镇20个、森林康养人家200家、森林自然教育基地10个,培育森林康养规模性企业30家,森林康养知名品牌5个以上,森林康养体验师500人,年森林康养服务人数1000万人次以上,森林康养总产值实现50亿元以上,把凉山州初步建设成国内外闻名、中国西部最佳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绿色凉山、生态凉山、美丽凉山、宜居凉山、文明凉山。我们亲爱的母亲、可爱的家乡。(记者 胡正清)

编辑:王博雅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