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水务系统组织干部职工赴省内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纪实
带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目的,带着“看、学、思、行”的使命,带着贯彻落实全省水利脱贫攻坚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加快凉山水务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凉山水务工作实现跨越发展,全力助推凉山脱贫攻坚寻找发展经验的重任。10月26日至31日,我州组织全州各县市水务局长、州水务局科室负责人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来木呷和州水务局局长杨昌林的带领下,风尘仆仆地深入成都、德阳、广安、内江、眉山等市的水务工程建设现场、田间地头、工厂企业、机关单位,认真考察各地水务工作和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学习取经、开阔视野,以期进一步创新观念理念和思路,提升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抓好工作,为凉山水务事业腾飞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一)
“这里太漂亮了,真是以水定城、生态建市的典范啊”。来到天府新区兴隆湖旁,看着波光粼粼的清幽湖水,考察组被这美丽的兴隆湖以及兴隆湖周边的秀丽景色征服了,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天府新区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天府新区“三纵一横一轨一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一湖”,位于双流县兴隆镇,鹿溪河中下游,是一项集水源工程、湖区景观工程、泄洪道及湿地基础建设工程、湖区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大型湖面景观工程、环湖市政道路工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项目由输水工程、水质改善工程和湖区生态工程3个子项目构成,兴隆湖湖区生态工程面积共5228.46亩,其中湖区面积4897亩,水面与岛屿外,还有滨湖景观步道、环湖道路等。兴隆湖不仅是天府新区的重要水源,也兼具防洪和生态等重要功能。兴隆湖的建成,不但能显著增加环境的湿度和减少地表湿度的光幅射,对净化空气、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调整局地小气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市景观,优化生态本底,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兴隆湖在结合原生态本底,保留原自然风貌的基础上,突出人文性、灵动性、亲民性,做到‘文态、生态、形态、业态’四态有机合一,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州委确立了安宁河谷农文旅生态走廊建设目标,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成都的经验,把整个安宁河流域规划成十个湖泊公园、二十几个节点、八个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让整个水系活起来,把静水做优、动水做活,让凉山人民也像成都人民一样,能够过上幸福、美好、高品质的生活。”州水务局原副局长赵建民说道。
(二)
“我们抢抓国家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的机遇,坚持两手发力,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四权’改革,构建建管用相协调、责权利相统一的农田水利新机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来到德阳广汉市,这是一座因改革而起航的城市,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大家深入到广汉市田园阳光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国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创建点、和兴镇水务管理站,实地考察广汉市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仔细聆听广汉市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成功经验介绍,借鉴他山之石,理清自身发展思路,谋划自身跨越良方。
广汉市在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中,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创新之举。该市开展抵押融资试点,作实使用权。明确产权是农田水利改革的关键前提,广汉市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地域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对农田水利实施两确权、两颁证。出台有关政策,将使用权作为融资抵押物,在银行开展水利设施抵押融资试点,并设立200万元的政府贷款风险基金,通过这种方式,今年已给大户发放5笔共430万元贷款,由财政资金进行贴息。开展股份合作试点,盘活所有权,按照“设施共建、红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开展水利设施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开创了政府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让百姓得到实惠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通过水利设施持续受益。广汉市对开发潜力大、有经营价值的水利设施,通过转让使用权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维护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和管护困难的问题,也提高了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实现了“以水养水、以库养库”的目的,并带动了周边发展。开展购买服务试点,拓展管护权。广汉市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管理水利工程的新机制。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管理效益,减低了农民用水成本。
“通过参观考察,我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只要改革到位、只要机制恰当,通过政府、市场、新型经营主体、村社农户的共同努力,农村水利设施就能做到有效益、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广汉的经验做法,以政府强力推进,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等方式来抓好会理的小型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会理水务工作实现新跨越”。会理县水务局长周国豹如是说。
“希望能把广汉的经验带回去,抓好凉山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明晰产权,落实责权,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助力凉山发展”。州水务局水利科科长鲁莉这样打算道。
(三)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效益突出”。这是广安市武胜县“白坪一飞龙”新农村示范区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
该示范区辖武胜县的白坪乡、飞龙镇、三溪镇3个乡镇29个行政村,规划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的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在建设的过程中,示范区坚持“产村相融、三产互动”的理念,按照“三园一基地”的产业布局和“一城一镇多新村”的镇村体系,坚持“六个统筹”,推进“六项创新”,突出水利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支撑作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投资1亿多元,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内有干(支)渠和胜天渡槽,山坪塘、水窖等分布合理,用水实现了全覆盖,为该示范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3年的建设,示范区实现了“六大转变”, 成为一处集田园风光、美丽乡村、风情农家、民间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观光体验、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到8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14938元,年均增长2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0%以上。
“以水定产,产水相融发展是这个示范片最大的特色,呈现出了大投入、大发展、打造精品工程的令人震撼的大气魄,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 立足县情,学习先进的经验,突出水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我们水利发展的潜力,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坚固的水利支撑”。参观他人之长,越西县水务局局长彭洪在思考自己的发展。
“山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贫困变富裕”。来到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勇敢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几个大字。站在山顶远眺,极目皆是绿树楼阁,一片繁华之景。
勇敢村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扶贫示范新村,近年来,按照“以水兴产、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思路,兴修水利设施保供水和灌溉,治理水体污染保生态环境,配套供水管网保安全饮水,实施防汛抗旱工程保平安,大力推进水利产业协调配套,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加快了水利支持脱贫攻坚步伐。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引进业主打造大云山农业公园,建设龙安柚、硬蜜桃、优质柠檬、藤椒等产业基地,富裕了群众,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
“给我们提供了水利支持脱贫攻坚的样板啊”。“值得学习,只有解决了水的问题,产业才能发展,群众才能富裕,脱贫才能实现”。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讨论,一边思索,谋划着自身的发展,筹划着明天的跨越。
(四)
内江市沱江干流提防工程项目、内江城区甜城湖建设、隆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隆昌县古宇湖水利风景区打造。一路颠簸一路收获。一到内江市,考察组便马不停蹄的深入各个参观点,学习考察内江市的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水利体制改革工作。
内江市对水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以“山水相拥、城江相对,城野相依”体现多元人文的“生态园林式山水新城”为城市总体形象定位,以沱江为轴线构建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依托7条重要水系和1条交通走廊形成各具特色的带状绿色空间,着力打造具有书画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的滨水宜居城市。在水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沱江沿岸堤线保护,注重堤防建设的自然性、亲水性、生态性,持续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水系绿化工程和古宇湖等水利风景区建设,出台《甜城湖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以甜城湖水质保护和湖面清洁为重点,确保了甜城湖水面清洁,提升了城市形象。按照“农村供水城镇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体原则和“打破行政区域,以骨干集中供水站和城镇管理网向农村延伸为主,小型集中供水为辅,供散供水为补充”的工作思路,内江市突出规划引领,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体系,注重效益发挥,制定了供水入户政策和并网、联网供水体制机制,实行同源同网同质供水,构建起了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基本框架。内江市水利改革工作在市、县(区)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国管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层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完善,水利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内江的经验很喜人,内江的成绩很惊人,我们将认真学习思考,紧紧围绕凉山脱贫攻坚的生态扶贫中心任务,加强水环境保护,推进水生态建设,为凉山的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州水务局水保科科长沈其明如此打算。
(五)
清清岷江水,美丽眉州城。以水活城是眉山市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开展了丹棱县城区提防建设、柳江镇生态提防建设、棱县梅湾湖水生态建设等工程。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洪雅县“引青入城”项目。
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眉山市核心区东坡岛上,是集湿地保育、科文教育、游憩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占地约65公顷,兼有道路,主园路,次园路,小路,景观小桥,种植乔灌木景观绿化工程,打造水体,建设广场,配套建设给排水、电气工程、标志标识、小品雕塑、服务设施等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带动了附近房地产和其他产业的迅猛发展。而眉山市洪雅县“引青入城”项目,是通过引青衣江水入城区,集生态、环保、防洪、景观、民生、产业、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8亿元,包括引水渠工程和城区段工程两部分,设计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引水渠已于2012年建成通水,城区段工程是洪川镇环境综合整治子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铺设截污和污水管道、新(改)建河堤、新建河道景观及配套工程若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湿地和打造后续景观等。项目全面建成后,形成了一条长约10千米的城市活水景观带,活水穿城而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产业发展,为洪雅打造“森林之城·活水之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一路的考察学习,进一步解放了我的思想,拓宽了我的思路,做好做活水务工作,必须从要我管变成我要管,必须把单一的资金筹措方式变成多渠的资金筹措方式,要从伸手向上级要资金转变成向市场要,从而推动给我州水务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参观结束时,水务局规计科科长罗雪这样感言。
(六)“与内地相比,凉山最缺的是人才,最落后的是观念理念的落后,所以这次把各县市水务局长和州局各科室的负责人组织出来学习,目的就是让大家带着问题看,带着目的学,在学习中找差距,在学习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在学习中改变观念,在学习中思考工作,进一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成就,结合自身实际,扑下身子抓落实,以勤勤恳恳的作风,务实推动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切实发挥水利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为凉山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战,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贡献水务人的力量和智慧”。在学习考察中,州水务局局长杨昌林这样强调。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水和阳光、空气构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三要素。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兴水治水、趋利避害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国家水安全。水利在凉山脱贫攻坚中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
从今日起,凉山州水务局与凉山日报社共同携手,在《凉山日报》上每月推出一个整版的“凉山水务”专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知识性、可读性、服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全州水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爱水、节水、护水的氛围,为凉山水利事业的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战贡献力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