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对传统文化少一些"望文生义"

2017-07-21 来源:芜湖文明网

  近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出自《诗经》的诗文又因一些文章的错用而受到关注。在不少文章中,“七月流火”被用来形容七月天气酷热难耐。但事实上,这四个字的本意并非如此。(中新网)
  

  “七月流火”出自《豳风·七月》。诗句中“流”是移动、落下的意思;“火”则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运行、下坠的时候,正值农历七月,此时天气也开始渐渐转凉。因此,“七月流火”并非形容天气炎热,而是指天气渐渐转凉。然而,不少人都误以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气炎热,这让人忍俊不禁。类似误用的现象还有不少,从表面上看,误用只是一些人习惯望文生义的结果,实际上所暴露的却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态度。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度浓缩的语言的精华,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密码,传递着千锤百炼的中国观念和处世哲学。所以,学好成语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几年前,随着《中国成语大会》《成语英雄》等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一股以成语为媒介学习传统文化之风迅速兴起,成语的魅力足见一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语仍然是我们离开不了却又容易被忽视的语言资源。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受到挤压,人们的语言交流越来越随意、越来越简单。人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深入了解成语蕴含的真正意义,导致出现很多乱用成语的现象,这体现出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感和认知上的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成语在语言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光彩夺目而且底蕴深厚。由于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所以,我们学习成语也就有必要抛弃习惯于望文生义的简单思维,多一些脚踏实地和严谨务实的探究精神,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也是建立文化自信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刘根生)

编辑:李 龙

主题活动

相关文档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