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传承文化要宽容“难听的老地名”

2017-11-24 来源:四川文明网

  检索一下北京地图您会发现,北京有一些地名很奇怪。比如,下岗胡同、炒豆胡同、骚子营、四根旗杆、九棵树等等。对于这些怪地名是否需要改,引发不小争议。历史上,北京地名也曾历经多次改名热潮,一些不太雅气的地名就此被文雅化。根据现行《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地名在规划时须“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也就是说今后这些“难听的老地名”不能随便修改了。(11月24日《北京晨报》) 

  现有的“难听的老地名”“俗气的老地名”“不雅的老地名”究竟该何去何从?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斩草除根”,另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保持原名。有关部门的声音也不能统一。《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做出了统一规定,要求本着“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的原则对待。换句话说,应该是不能随便修改老地名了。这是管理“难听的老地名”的一种理性回归。 

  不仅如此,北京市还将出版5000万字的《北京市地名志》,将所有老地名进行收集和整理、保护和传承,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知道老地名的来历和故事,这无疑是值得点赞的举措。 

  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少老地名。这些老地名有着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文雅,有的很奇怪;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有的很有文化,有的比较俗气。那么,这些“难听的老地名”“不雅的老地名”怎么办?其实,也应该“尊重历史、照顾习惯”。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力度加大,随着经济社会阔步前行,一些地方掀起了修改老地名的热潮,其出发点很简单:在一个文明时代,在一个发展时代,在一个创新时代,不能让“难听的老地名”影响城市颜值。然而,将“难听的老地名”一改了之的做法,往往并不能得到市民的认同。据报道,某地有关部门曾经在修缮一条老路时,为了配合新建道路的“气质”,更换了新名字,结果导致市民反对,最终修改名字的做法被阻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老市民”对于“老地名”的留恋和钟爱。 

  还有某地也曾掀起修改老地名的热潮,将原来“难听的老地名”一股脑儿给抛弃了,结果给百姓生活造成了不便,一些回乡探亲的人找不到“昔日的家园”,找不到“少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老地名再难听、再不雅,也是一种历史沿袭和历史记忆。每个老地名的形成、产生、使用,都有着一段文化和故事。我们不能因为字面意思不好,或者不时尚,而嫌弃它的存在。就像北京的“奶子房”这个地名,虽然不好听,却并非字面理解的那种意思,原为皇家马场专供马奶的地方。 

  一句话,对于“难听的老地名”应该有起码的文化尊重、习惯尊重。留住“难听的老地名”,不能只靠情怀,还需要规范约束修改老地名的行为。(郭元鹏) 

编辑:王博雅

主题活动

相关文档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