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西昌

西昌:一座旅游城市的扶贫解码

2018-01-18 来源:凉山日报

IMG_6432

  马有色是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村民。每到周末,一家人就要起个大早,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波游客做着各种准备。熙熙攘攘的游客一会儿就要来这个距西昌城区30多公里的彝家山寨晒太阳、走步道、观山景、吃烧烤。和马有色同样忙碌的,还有50多家办着农家乐的村民,大家都很忙,忙着脱贫,忙着致富……

  放眼西昌,绝不仅仅只有一个安哈镇。凤凰葡园、茅坡樱红、螺岭彝风、红莓人家、大箐彝韵、火舞彝寨等十八个乡村旅游景点应运而生。大批游客跟随这些乡村节日,来到了广袤农村,乡村旅游由此激活,贫困乡村开始受益于旅游红利。

IMG_2330

  西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四方游客。

  旅游扶贫,已成为西昌乡村振兴的一个新坐标。

  2018年1月,寒潮席卷全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一年前才被评为4A景区的彝家新寨,却是冬日暖阳。

  村民马有色早早起床,忙着把彝族年期间制作的腊肉香肠拿到院坝里晾晒。今天是周末,熙熙攘攘的游客就要涌进寨子,晒太阳、摘草莓、吃烧烤。和她一样,村民们今年一直忙着接待四面八方的游客……

阳春三月

  田野里相互辉映的靓丽风景。

  “长板桥村以前是贫困村,自从实施旅游扶贫后,成功创建为国家4A景区。去年,全镇彝家乐已有50余家,接待游客91万人次,旅游收入3600多万元。”安哈镇党委书记徐正祥掰着指头,一笔一笔给记者算着全镇的旅游进账。

  镇上的领导是算镇上的旅游进账,村民们则算自己的旅游收入。村民阿西各各一家6口人,经营着一家叫“小木屋”的彝家乐,卖彝族烧烤和彝族餐。2017年,她的纯收入有20多万元。但在这个镇里,阿西各各收入却不是最高的。同样也在经营“彝家乐”的王达意和王拉呷,他们2017年的收入分别达到了32万元和35万元。

  这样的收入,如果放在几年前,是村民们不敢想象的。安哈镇距西昌市区3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高二半山地区。十年前,村民们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23元,远远低于当时国家的贫困标准。而现在,安哈镇村民们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接近8000元。

  安哈镇的村民由穷到富的密码是西昌市旅游扶贫的大力推进。

钟玉成摄 (6)

  解码一:乡村旅游

  ——扶贫产业的生命肌理

  西昌市,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城市,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自2006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西昌旅游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旅游新热点、四川旅游新标杆。

  这座城市拥有许多旅游金字名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最中国生态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中国十大最美古城、国际旅游摄影创作基地……2017年岁末,又被央视等多家机构评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

  每年的各个黄金周,西昌都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旅游热极。以至于“去西昌”成为全国游客最关注话题,成都-西昌、昆明-西昌的高速公路、铁路成为旅游交通热门线路,有时甚至“一票难求”。西昌这座只有75万人口的西部小城,甚至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18个大城市的旅游航空线路。2017年全市旅游人次超过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5.22亿元。

  成千上万游客涌进西昌的同时,西昌市的党政领导却在关注着另一个现象,大量游客主要集中在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境内7个3A以上景区。而遍布全市的众多乡村旅游景点,游客量并不大,旅游扶贫造血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我们提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回想起当年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时,这样说。于是,西昌“乡村十八景”应运而生。投入10亿元成功打造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茅坡樱红、螺岭彝风、红莓人家、大箐彝韵、火舞彝寨等十八个乡村旅游景点。投入10亿元建成安哈彝寨、大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园、建昌古城、礼州古镇、知青博物馆等一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如今的西昌,乡村旅游景点遍布全域,一个又一个特色采摘节、一个又一个民俗文化节,令人目不暇接。全市每年举办的乡村旅游节多达20多个,实现月月办节,月月火爆。通过打造“乡村十八景”,形成每年超过5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热点;通过打造安哈彝寨、大箐彝寨、火舞彝寨,形成每年超过200万人次的民族风情旅游热点;通过恢复建昌古城、礼州古镇,形成每年超过200万人次的古镇文化旅游热点。

  大批游客跟随这些乡村节日,来到了广袤农村,乡村旅游由此激活,贫困乡村开始受益于旅游红利。樟木箐乡丘陵村一户农家乐,曾经创造过在樱桃节期间,一天营业额超过10万元的纪录。2017年,全市每年乡村旅游收入32.68亿元,成为旅游扶贫产业的支柱。

钟玉成 (38)

  色彩亮泽的邛海湿地。

  解码二:党政主导

  ——旅游扶贫的坚强推力

  黄水乡书夫村是西昌市2016年退出的一个彝族聚居的贫困村。书夫村脱贫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为这个村编制了《书夫村旅游区总体规划》。

  “抓旅游扶贫,必须首先考虑旅游上位规划。”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

  西昌市邀请国内顶级单位为西昌旅游把脉布局,编制了《全域旅游规划》《旅游扶贫产业总体规划》《旅游十三五规划》《贫困村创建10个3A景区规划》等一批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了《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邛海湿地恢复总体规划》等一批景区规划;编制了《安宁河谷发展战略与空间策划》《安宁河谷发展总体规划》《安宁河谷农文旅生态长廊试验段规划》等一批安宁河谷生态长廊规划。基本形成西昌旅游扶贫产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旅游扶贫,在西昌全域旅游的拉动下稳步推进。

  贫困村搞旅游,缺的是人才,短板的是基础设施。西昌市破解瓶颈的方法是“投、帮、扶、孵”“四字”的旅游扶贫思路。

  投:运用精准扶贫一系列政策,整合扶贫资金,完善贫困群众住房、道路、给水、产业以及旅游六大要素基础设施等。

  帮:在政策上帮扶、技术帮扶、管理帮扶、信息帮扶、运营方式帮扶。

  扶:在管理水平、服务理念、经营思路扶持,培训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产品升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工作。

  孵:积极带动当地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以及其他关联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融合提升,推进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

  书夫村贫困户石子杰一家2016年底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集中安置点的新房。搬下山后的石子杰种上了400多株核桃和100多株花椒等经济作物。他对记者说:“我们这里风景好,气候好,日照充足,来往的游客也特别多,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我打算开一个农家乐。”他计划今年就把农家乐开起来。

  “投、帮、扶、孵”旅游扶贫思路既练外功,更修内功。为此,西昌市投入5000万元,在全市范围启动10个乡村旅游景区,并创建国家3A景区。

  乡村旅游3A景区的创建,带动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依托创建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新建5万亩核桃基地、2万亩花卉基地、5万亩特色水果基地等一大批产业基地,全市水果产量突破10万吨,产值达4亿元。贫困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已经尝到旅游甜头的安哈镇彝族村民,听说安哈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2户经营“彝家乐”的村民筹资120万元,改造提升了自己的“彝家乐”。成立安哈镇旅游协会,组织村民从事彝绣等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的生产,拉长以前主要以餐饮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村民马伍各等3名彝族妇女还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十大致富能手”。

钟玉成摄 (11)

  山水间游弋着热情的火把。

  解码三:文化打底

  ——七彩西昌留住乡愁

  《彝山·彝韵》,一台没有专业编导、专业演员的民族风情演出。编导是西昌市大箐乡党委书记,演员是该乡白庙村彝族村民。央视《远方的家》摄制组来西昌拍摄,专程来到白庙村拍摄这台演出。“我们唱的跳的都是祖先传下来的,我们从小喜欢唱的跳的东西。”村民们告诉记者。

  《彝山·彝韵》讲述的是彝族历史,中间穿插了彝族的芦笙、月琴等彝乐表演,以及朵洛荷、火把节狂欢等传统习俗表演,现在这台演出已经是白庙村的旅游名片,还被邀请到重庆等地演出。

  都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但文化在哪里?其实就在乡村。尤其是西昌,地处川滇结合部,古丝绸之路要冲,厚重的地缘文化、民族文化都深藏在广大乡村。

  “西昌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腹心地带,这里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为我们乡村旅游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土壤。”李俊书记说。

  西昌市精心策划推出“4×3”文化旅游主打产品。

  4即指:每年推出元旦和春节“冬春阳光之旅”、清明和端午“阳春踏青之旅”、火把节“民族风情之旅”、彝族年“美食风情之旅”四大旅游版块。

  3即指:四大版块分别围绕“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特色艺术节”三大系列,每年策划50余场活动。形成一批超过100万游客的重大节庆旅游版块群(元旦、春节、火把节、国庆节)、一批超过50万游客的小长假旅游版块群(清明、五一、端午、重阳、中秋、彝族年等)、一批超过10万游客的周末假日旅游版块群。

  文化是旅游的调色板。有生命力的旅游,来自于文化的厚植。西昌市的贫困村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村。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成为旅游扶贫的重要资源。

  只有文化打底,才能留住乡愁,独步市场。西昌市的“乡村旅游十八景”,每一景都有着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榴开客家、荷色生香、凤凰葡园……安哈镇乡村旅游的logo名称是“螺岭彝风”。四个字,把山水风光、民族文化活脱脱地展示了出来;四个字,连接着安哈镇的四大文化旅游主打产品——春节民俗文化节、三月梨花节、七月火把节、十月彝历新年。

  有了文化,旅游就有了发展张力。2015年四川省第六届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选择安哈彝寨作为主会场。2016年安哈彝寨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安哈彝寨也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村庄规划示范村”。

  创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是西昌旅游扶贫的核心内容。2016年起,西昌市再次发力乡村旅游,把大型节庆活动引流到乡村旅游。2017年7月,规模盛大的彝族火把节同时在洛古波乡、大箐乡、四合乡、安哈镇点燃熊熊火把。当天晚上,超过20万游客参加火把节狂欢。据《华西都市报》统计,当天,有270万网友通过《华西都市报》网络平台24小时在线直播观看了这4个彝族聚居乡的火把节狂欢,感受到了西昌旅游扶贫的热浪。

  旅游扶贫,西昌乡村振兴的新坐标。(文/记者 罗淙 图/记者 钟玉成)

编辑:王博雅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