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谢师”以宴 跑偏了本心

2017-07-21 来源:铜陵文明网

  日前,安徽省六安市纪委印发通知,禁止党员干部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不准借子女升学之机,以“升学宴”“谢师宴”等名义组织安排与本人行使工作职权有关的人员参加宴请或相关活动,或收受其赠送的礼金、礼品。(7月13日 六安网)

  近年来,像这种来自官方针对谢师宴的禁令并不鲜见,在网络搜索不难发现,各地针对谢师宴的禁令内容上大同小异,无非是禁止党员干部参加宴请或借机办宴,一方面堵住借机敛财等不廉洁行为,二来也是匡正社会风气。从这些禁令可以看出,禁令禁止的并非“谢师”,而是以谢师名义搞的不正之风和不当行为。如果单纯从尊师重教的角度,“谢师”不仅不宜禁止,而且还是应予提倡的,这种出于师生情谊和尊师传统的文化传承,来自人性的自然流露,来自于文化基础上的本心,则要与当下的种种“谢师”乱象相区分。

  《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弟子持一定的礼节性物品,表达对老师的尊重,自古皆认可,而且甚至是倡导的,这是出于尊师重教的必要表达,否则,连基本的形式和必要的礼品都省略掉了,又怎么能说明是“谢师”出于真心尊师呢?可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必要的礼物来表达尊师,是我们文化传统里通行的做法,对于弘扬正统价值观和树立社会正气并无不妥。只是在当下以“谢师”为名的各种宴请和相关活动,谢师的本心被大大缩水,放大的只是尊师重教之外的话外音。如除了师生关系之外的人情往来,更多的在于学生家长社会关系的推波助澜。

  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抵制“谢师”动辄以“宴”的共识下,如何让走出某一阶段学业的孩子们体会到师生的美好情谊,感受到尊师的美好体验,亦成为当下每个家庭和全社会都应考虑和适当引导的新任务。尊师理当如此,表达尊师确有必要,但这种情感表达无论是方式还是具体内容,都只能由其主角去完成,而不能完全被外界的力量绑架。如可以倡导师生之间以自发形式再度回一次教室,再一次聆听老师的公开课,在以前曾经有过芥蒂和误会的,不妨一笑泯恩仇,一个拥抱摒弃所有的前嫌。相信对于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更喜欢这种单纯的情感表达,更愿意把属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呈现出来,而不是以谢师之名将师生交流的空间都被完全挤压没了。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师生交流有着更为便捷的渠道,曾经的同窗好友同在一个微信群里嬉笑怒骂皆是情谊,与老师的真诚问候都是最温馨的时光片断。这种发诸本心的表达,一定比闹轰轰的宴请来得更入心、更有文艺气质,也更能留住美好。(白荷)

编辑:李 龙

主题活动

相关文档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