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让书信成为暖心的文化力量

2017-03-21 来源:昆明文明网

  《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关于书信,《见字如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这份书札背后的情感?记者就此采访了黑龙江大学教授刘冬颖、山东大学教授程相占。刘冬颖教授认为:《见字如面》以书信为钥匙,打开历史节点,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守望;程相占教授认为:互联网也是文献载体的一部分,用来书写的工具虽然变了,但不变的应该是中国人的礼仪和情怀。(3月17日《光明日报》)

  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激发了大家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书信不仅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文化的节点,也为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好的做法。

  书信也是钥匙,打开历史节点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守望。比如张涵予朗读的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这封词采斐然的信,就让我们不仅了解到宋代的官制,了解到欧阳修的成长历程,更了解到宋代人的道德标准和知识分子气节。可以说,透过传统的书信,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展望更加思路清晰,这份展望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书信也是绵延文脉、传承好家风的载体。书信不是薄薄的几张纸、几行话,书信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教育等多元文化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还是“红叶传情”都让我们看到好家风、真感情的多元存在。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后代,更类似于论述家庭教育、家庭规范的家训。曾国藩的1500多封家书、《傅雷家书》展现了一个个家庭对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注重与追求,拓展这些家书的含义,让传承变得不再艰难。

  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新的信息媒介来传承书信的深厚文化传统和思想力量,这是《见字如面》带给我们的深沉思考。因为手机、短信、微信,书信变得快捷而丰富,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忘却“见字如面”的情思。只要我们有心,每一封微家书,我们同样可以写得认真细致,将传统书信中绵长的思想力量和悠长韵味在互联网上体现得更加生动,让书信在互联网上更加见文化、见精神。网络时代如何让书信更好地表情达意?是《见字如面》带给我们的情怀和责任,我们要怀念过去的书信时代,更要用对文化的责任在新媒体上涂上传承的底色,如此,我们才会重拾书信交流的庄重,避免技术化、电子化对人性、情感的物化,让电子时代的书信一样充满文化情感,让家书成为一种暖心的文化力量。(坤敏)

编辑:李 龙

主题活动


地方文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