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守护好我们的“年文化”

2018-02-22 来源:芜湖文明网

  节日和假日是两个不同概念,双休日是假日,用于调整身心;节日诸如春节、元宵、清明、国庆等,有明确文化含义,充满文化魅力。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节日。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心,人伦联系着亲情友情,勾连着代际关系,所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仪式则钩沉着集体记忆,培养着神圣感、凝聚力,所以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祈福,强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在年文化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特质,如尚红、崇新、团圆、喜庆等。年味像固化的山,年俗像流淌的河。春节的起源、形式、内容等,都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也是传统文化表达最充分的一段时间。在情感上,过着群体生活的我们,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亲情与和谐,人情味是最浓的年味。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数千年间,春节模样不断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古老节日蕴藏的真挚情感和朴素智慧。春节所代表的亲情、关爱能够穿越时空,慰藉现代人浮躁、焦虑的心;所传递的宽容、和谐可跨越国界,得到不同文化人群的共鸣。

  年俗是生活文化,不是典籍文化。生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增减形式、产生变异。所以,年俗一方面具有模式化、传承性,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时代性。当新时代到来,新技术条件成熟、新生活方式养成,自然就产生了新年俗。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年俗,首推短信拜年,其次是借助网络、视听媒介的各种春节主题的联欢晚会,以及视听手段丰富的微信、微博、视频拜年等。新年俗急速兴盛,影响力大,正是源于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礼敬,源于现代生产方式下的交往需求和情感表达。

  过文化年既需要因势利导,也需要政府主导。近年来各地掀起的文化下乡活动,就深受老百姓欢迎。无论是看一场戏剧,或是观一台晚会,还是读一本好书,只有精心搭台才能赢得点赞。既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市场力量,通过送演出、送电影、送书画、送展览、送春联等下乡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又要发挥文化场馆主阵地作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露天草根舞台,让群众在自编自演中自娱自乐、在浓郁文化熏陶中愉悦身心。

编辑:王博雅

主题活动

相关文档


地方文明网站